★江戶(1)時期建立了"士農工商"的身份制度,但實際上不是那麼受身分制度的拘束。
當時的私塾"寺子屋"(2),武士及町人(3)子弟都坐在一起學習讀書識字;道場不僅教授武士的子弟,町人子女也共同修習劍藝的情況。
地方上更寬鬆,當時的官吏出身記錄,記載著佐渡奉行所的官吏中,有漁民出身的守衛被拔擢為武士的案例。女性方面,也有原本是商家女兒,由於進入大奧受將軍寵愛成為側室,甚至生下繼承子嗣的例子。
換言之,當時即使出身懸殊,也未必會產生身份差異吧,實際上只是職業的區分而已~~
★對初次見面者"三不問"??所謂"三不問"指的是與人往來不要被三項事物束縛住了。這三項事物分別是"年齡,職業,地位"。武家的領地和町家區域是分開的,雖說生活領域各有差異,但各種有關生活嗜好的聚會或講習,武家和町人同席的情況可說是司空見慣。
在這種場合,便出現"三不問"。此外,習慣上不稱呼對方的本名,而是以暫時的名字相互稱呼。暫時的名字通常都以外表或行為舉止來取綽號,可以說是一種暱稱。
當然,不知道對方的綽號時,也不能隨便為對方取綽號,而是等待有熟人稱呼對方名字時,再自行默默記著住。
備註:
1.江戶;是日本東京之舊稱,特別是指江戶時代的東京,以江戶城(今皇居)為城市的中心
2.寺子屋(てらこや);是日本江戶時代讓平民百姓子弟接受教育的民間設施(私塾)
3.町:町是日本行政區劃名稱,町人指住在江戶町的工商人士,主要是商人,部份人是工匠以及從事工業的工作,在江戶時代的中期,武士十分歧視商人,戴季陶的《日本論》中有一字眼形容商人,叫"町人根性",是武士罵商人時說的,町人好計算、短視、貪心、性格下三流,是給奴才做奴才的奴才。
資料來源:江戶時代文化一本通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