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國在15歲時開始舞念佛舞時身穿黑色袈裟,打扮像男裝。但她嫌袈娑臃腫不能讓她伸展肢體,每次總在正式戲碼演完後換上女裝,又出現台上跳躍一番,令觀眾驚喜。她不只思考女子能如何舞,也想像男子可以怎樣舞,更想像女子扮男裝,及男子扮女裝可以如何舞。有一日,阿國讓團中較年輕女子名菊扮成女子,自己就扮成瀟灑的男子,在舞台上調戲這個女子。觀眾見到阿國以男裝的打扮,大聲叫好,喝采不斷。阿國又叫一個丑角男扮女裝出來穿插在小生灸小旦之間攪局,觀眾為之絕倒。從此觀眾每日進來不看到扮男裝的阿國絕不離開,阿國扮男裝已成常態了。
慶長八年(1603年)名國歌舞伎在京都北野神社公演,盛況空前,黑色僧衣配上赤紅絲帶吊著一只鐘的裝束,以男裝的俊美風靡京洛,歌舞伎至此成為能樂之外,可以登大雅之堂,卻又為庶民所喜愛的舞劇。
阿國本人於1607年(慶長12年)在江戶城演出布施歌舞伎之後就失去了消息。但慶長17年(1612年)4月有人看見阿國在御所演出。
阿國的卒年有慶長18年(1613年)、正保元年(1644年)、萬治元年(1658年)幾種說法。有人認為這些年份是阿國繼承者的卒年,並非阿國本身的卒年。傳說出雲阿國晚年出家為尼。現時出雲大社附近及京都大徳寺高桐院亦有阿國的墓塚。
舊暦4月15日(現為公曆4月15日)是「阿國忌」日。
"遊女歌舞伎"的由來
由於阿國歌舞伎的盛況,當時在六條三筋町營業的一些遊廓(青樓)樓主看準了這是好生意,紛紛將樓中的遊女(妓女)組織起來,教以歌舞,以當時最新的樂器"三味線"為伴奏,也開始表演歌舞伎了。史稱這些為"遊女歌舞伎",與"阿國歌舞伎"有所不同,但設備更豪華,音樂更煽情,統稱"女歌舞伎"。"女歌舞伎"全部表演人員均為女人,只文武場例外。慶長二十年前後(1615年)是歌舞伎全盛時代。
但女歌舞伎以女子表演舞劇,甚違封建傳統。寬永六年(1629)時,歌舞伎的表演屢次發生男女風紀問題,有司明令禁止,從此女歌舞伎成為絕響。代之而起的是所謂"若眾歌舞伎"(少年歌舞伎)。少年演藝在日本自古即有,但由於女歌舞伎遭禁,那聲音尚未男人化的少年,剛好就用來扮演女角,稱為"女形"。名角如村山左近,右近源左衛門,在這時候風靡一時。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有斷袖之癖,居常左右有佼童,亦好""若眾歌舞伎"。為此若眾歌舞伎在風紀上並不比女歌舞伎好多少,家光逝世後也即遭禁,時為承應元年(1652)。
"野郎歌舞伎"
代之而起的是"野郎歌舞伎"。野郎是年紀較大的男子,因剃掉前髮成"野郎頭"故稱野郎。"野郎歌舞伎"是純男人的歌舞伎,男角,女角皆是由男人扮演。男角還不怎麼樣,那女角由男人扮演,不論媚態,媚聲,語言,身段都是極難的。但後來竟也有許多"乾旦",演得比真女人還要嬌媚,令人嘆為觀止。這時候庶民所喜愛之歌舞伎已成"町人文化之華"。
"歌舞伎一開始的情節...."
歌舞伎從一開始,在情節上就和"能劇"大異其趣。"能劇"常以鬼神之事,仇恨之情景素材,情節緊繃,令觀眾精神緊張。歌舞伎常以青樓豔事為題材,以青樓藝妓之豔麗為背景,敘述富貴,公子哥兒來青樓嫖妓的痴態及醜態,讓觀眾看著那些嫖客的好色及愚蠢而發噱,看到藝妓之美豔而叫好。
開始時不外是富商,豪客愛上"傾城"(娼妓),天天泡在妓院裡。後來床頭金盡,掃地出門,落魄潦倒於街頭,行乞回家等等,並將嫖客滑稽化以逗笑。後來慢慢也有些故事,把藝妓人性化,把嫖客寫成較純潔而痴情的下層社會男子。慢慢情節從嫖妓的喜鬧劇變成戀愛的悲劇,賺人眼淚。有名的優伶坂田藤十郎,是演這種情節的名演員。
江戶幕府成立於1603年,江戶(即今之東京)成為日本實質上的首都,歌舞伎團亦大量移住江戶公演。但相較於京都文弱之風氣,江戶是武士的社會,他們喜歡看武打情節,於是相對京都的"和事"型情節,而有江戶的"荒事"型情節。名演員市川團十郎即歌舞伎第一代的"武生"。"和事"及"荒事"的風格不同而同以聲韻身段之美為賣點。
今日之歌舞伎,與四百年前的阿國歌舞伎相比較,除了美學理念及基本型態不變之外,論素材的多樣性,內容的豐富,身段的精確,音樂的多元,所有舞台裝置都不可同日而語了。這中間得力於許多因素的加入。第一是傑出的劇作家的出現,作家如近松門左衛門專為歌舞伎及"人形淨瑠璃"(傀儡戲)編劇。井原西鹤雖非專為歌舞伎編劇,但寫出來的人情故事感人肺腑,可以當文學讀,可以演成戲劇,可以唱成歌劇,這些大大豐富了歌舞伎的內容,情節。
第二是樂器"三味線"的曲調出現了許多流派,與不同的音樂表現,如"常磐津節","富本節","清元節","新內節"等等。隨著音樂的變化,劇型也拓展出歷史劇,古裝劇,當世劇,戀情劇,青樓劇,鬼怪劇等等。而歌舞伎的情節,也開始與"淨瑠璃"共享,且與能劇互相影響,而以"狂言"做為情節的分類。自出雲的阿國在北野神社公演,以"阿國歌舞伎"轟動京洛以來四百年,今日的歌舞伎可謂百藝齊備,不但娛樂觀眾,也引導作家,啟發優伶,並催生"新歌舞伎","新國劇"等的出現。
歌舞伎原名"傾",其日本語音相同。傾,意謂男人墮落頹廢,衣華麗之服,行遊蕩之行,經常出入青樓。這正是初期歌舞伎情節的模式,後來有漢學家以諧音,按上"歌舞伎"三字,也符合演藝的模式,沿用至今。
資料來源:日本物語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